南昌市高新区红星文艺培训学校n

标题: 简述意蕴的类型——政治性意蕴 [打印本页]

作者: 程老师    时间: 2012-2-23 08:20
标题: 简述意蕴的类型——政治性意蕴
在现代社会里,政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特定时期里,甚至是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部分。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千千万万社会成员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艺术家,总是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关心着政治生活的状况,常常以政治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表达着自己对政治问题的认识、见解和建议,而这些就形成了作品的政治性意蕴。
    例如我国粉碎“四人帮”进入新时期的最初几年里,政治问题是作家们思考的焦点,因而也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中心内容之一。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和艺术家思考的深化,作品的意蕴也不断发生着嬗变。先是以《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为代表的对“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沉重灾难进行揭露。这是对刚刚过去的错误政治的反拨,表达了整个民族从政治动乱中走出之后痛定思痛的感伤情绪和正视民族灾难的勇气。紧接着是对错误政治形成的过程进行历史反思,思考重心由现实转向历史,表现领域由“文革”伤疤上推到50、60年代甚至更远,力图在更深广的范围内总结历史经验。代表性作品主要有《蝴蝶》(王蒙)、《芙蓉镇》(古华)、《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天云山传奇》(鲁彦周)等。随后出现的是以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品对社会经济体制进行的政治思考,极为深沉地揭示出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和与这个要求不相适应的政治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暴露了极左政治的严重遗患所形成的重重阻力,反映了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这三类作品分别被冠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之名,由此也可以看出它们与社会政治思潮的紧密联系。由于它们契合了当时的政治思潮,所以都曾产生过强大的社会影响。
   由于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广大读者十分关心政治生活,同时也特别关注具有政治性意蕴的文艺作品。中外文艺史上,以政治性意蕴引起关注甚至产生轰动效应的例子俯拾即是。有时候,欣赏者对作品政治意蕴的关心超出了对艺术性的追求。





欢迎光临 南昌市高新区红星文艺培训学校n (http://nchxys.cn/) Powered by Discuz! X3